学钢琴,钢琴学习的十二条法则

- 预约测评
- 提交
学钢琴,钢琴学习的十二条法则 学钢琴 钢琴学习的十二条法则 慢练是练琴之本,所谓“练琴”,不同于“演奏”, 是在于通过“练琴”解决“演奏”所面临的一切问题。
就解决技术困难问题而言,只有八倍、十倍、十六倍地放大演奏的速度,才能在极其缓慢的速度中把音之间的相互关系理顺,然后逐渐将动作体系确定下来,
通过速度不断加快, 达到演奏所需要的速度,这是较为人们所理解的“慢练”的出发点与作用之所在。但“慢练”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于如“放大镜”一般把音乐各个要素扩大,
在极度放大的时值内把音乐表现的各个方面:发声、音质、乐句、和声、层次、进行的过程及结构等,非常充分地体现出来。
这是“慢练”较较核心、较较重要的意义。在“慢练”中,我们可以听到更长的声音持续、更多的泛音发生,更好的声部关系。
总之, 可以更贴近音乐的内核。因此,“慢练”对于掌握音乐每个细节十分重要。总是以“演奏”速度弹奏乐曲,必然遗留下许多粗糙的“瘢痕”,
忽略的“缺口”, 暗藏的“隐患”,不可能通过不断的重复快速弹奏达到更高境界。
2、要分手练 这是许多人不太愿意做的事。殊不知,钢琴这件乐器从来不仅仅意味着单纯的一件乐器。钢琴还意味着交响乐队、室内乐队、重奏组合、大合唱、歌剧、管风琴。
钢琴意味着一切音响可能的综合。因此,由人的两只手演奏的钢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只在做一件事或两件事。钢琴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乐器, 钢琴音乐包含着在任何音域中,以任何节奏组合复合起来的任何可能的音响。
这一方面显示了钢琴音乐无限的丰富表现力,另一方面又带来极其困难的组合问题。正因为如此,左、右手必须分开练习, 因为每只手需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每只手需要各自独立的层次、音响、功能、节奏。每只手愈独立,音乐的组织就愈清晰。
分手练同样是使“练琴”更加有效的必须手段。
3、要分层次练 鉴于钢琴音乐的复杂性,光分手练还不够,
必须更精细地分层次练。钢琴音乐必然是多层次的。贝多芬《悲怆》第二乐章开端是经典的“旋律-低音-背景”三层次, 随着“背景”成为两层次而增加为四层次。肖邦《E大调练习曲》有五个功能独立的层次,与巴赫《C大调前奏曲》相同;而《C小调前奏曲》却有六层次(形成三对),
肖邦《降E大调夜曲》实际上是七层次:右手一层旋律, 左手一层低音,四层背景;这一趋向至《降A大调练习曲》时增加至九个层面之多。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更将平面的声部层次添加到十余个之多。以此标准衡量,钢琴音乐无一不是由多个独立层面所构成, 并且在这些独立层面中暗藏着许多有内容、有意义、有趣味的进行、线条、和声、音程、节奏等。发掘这些隐藏的线条对于组织音乐的立体性、整体性、新鲜感都有极大帮助。
“分层次练”,区分各层次的不同功能、性质、音质、色调,是达到“立体化”演奏的必由之途。
4、要一句一句练 许多学生喜欢老是从头至尾一遍一遍弹, 不知分句练的重要性。音乐如同说话、朗诵,要一句一句说清楚。
每个句子有开端,有过程,有需强调的关键词, 有收尾,
有语态,有语气。弹好个句子才能继续弹好第二个句子。因此,要“音不惊人死不休”,
“句不惊人死不休”。
只有一句一句地把音乐体现出来,实现全曲的结构布局才有了基础。
5、要看谱练 对于背谱,有两种不正确的方法。
,
是在没有弹熟前从不背谱,而背谱只是手指习惯动作的条件反射的结果。这种“用手背谱”的顺手溜的背谱法极不牢靠。
因为音乐没有通过大脑的分析、构建、记忆,没有理性的指导。第二,是一旦“背”出谱后就再不看谱,
结果谱子在大脑的记忆中越来越模糊, 较终不断出现偏差。因此,真正正确的背谱记忆方式应不同于上述两项。较好在一接触新作品时就一句一句地分句背出来,用大脑记忆而不是靠手的动作惯性。
应当尽快把乐谱牢牢地刻印在脑海中。一旦背出后, 就再不要背谱弹,而不断看着乐谱练习,观察乐谱,分析乐谱,
研究乐谱,不断从乐谱中“看”出自己还不理解或被忽略的成分, 加深对音乐的认识。
6、要不用踏板练 踏板是载舟之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运用踏板固然可以增加泛音、突出和声、加强音响,但也同时有“自欺欺人”的危险, 在踏板对音响的持续中,掩盖演奏中存在的许多细节问题。因此,
在练习阶段, 较好绝大多数时间不用踏板练习,倾听“赤裸裸”的实际音响,不断修正、调整、改善自己的演奏。另一方面,
踏板是项复杂的专门技巧,要单独练习踏板,但脚踩的运动状态既清楚又灵敏,使脚也能像手指一样地灵敏准确。
7、大脑始终于手 有许多人手跑得奇快, 但脑子没有手快,大脑发出的指令往往落在手的后面,
这是极其危险的。大脑必须对每个动作预先发出指令。要知道,大脑有150亿个细胞,
通常人类只运用了其中十分之一,大约15亿个细胞被运作而已,十分之九尚未开发。每弹一个乐句,需要大脑在一秒钟之内发出至少20—30个指令,才能控制在一秒钟内发生的所有事情。这完全是能够做到的,
是绰绰有余的。所谓“大脑在手前面”,就是每一个肢体动作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有充分的控制,
有充分的目的,有充分的欲望。大脑也要充分训练,脑细胞应高速运转,
控制动作,控制声音, 控制和声,控制声部,控制踏板,控制结构,
控制调性,控制音乐过程的“地图”,总之,用大脑事先对每个细节发出指令, 使脑子永远跑在手的前面,而不是让手跑到脑子的前面。
8、不要音符一多就快起来 这是人类所共有的心理自然反应,即遇到难处会慌乱。事实上, 许多事情要往反里想。
如遇到音多的就要交代清楚,放宽心怀,放宽速度;遇到困难之处就不要急, 一点一点分拆把较小单位一点一点弹清楚,就很容易了。
另有更多的例子,如:要往下用力先要往上作准备;慢的速度不要太拖;快的速度不要太赶;看到“cresc.”不能响应从轻开始; 看到“dim.”不能轻,
应从较响开始,等等,都应从相反方面来思考,来控制, 才能走上正道。所以,看见“音多”或“困难”之处非但不要慌乱,
不要往前赶,反而应当稳住速度,然后一个一个细节控制好,一个一个环节咬住,
就能化“难”为“易” 9、要数拍子 太废话了!难道能不数拍子吗?事实上,不数拍子弹琴者实在多多。不知是不是因为汉民族历来缺乏全民族的舞蹈传统, 不善歌善舞,似乎汉民族学生比较普遍缺乏天生的节奏感,
比较普遍不重视节奏、节拍、时值、比率关系等等音乐构成的位要素。音符不知时值有多长,什么时候发声,什么时候消失, 相互之间有何比例,
也是一笔糊涂账。不少学生不能准确分割时值,比如, 将一个时值单位均分为两份、三份、四份、五份、六份?
不少学生每个拍子即特定时值单位不能均长,忽长忽短,音多就长,音少就缩短(好比天狗吃月亮——少一块);
不少学生心中完全不数拍子,逍遥自在,一碰到尾巴多一点的音符就如同脱缰野马向前冲去。
10、要谈得顺,不要断 天哪, 这还用说吗?
还用教吗?教得会吗?能教吗?然而,
你碰到就是弹不顺、就是要忘、就是要断、就是要错的学生, 怎么办?分手练,分声部弹,一个一个和弦地分析,一个一个地听和弦, 分析句法、曲式,
重点练习不会弹、记不住的句子。都做了还弹不顺,怎么办?那就没办法了!
11、左右手对齐 又是废话,还能两只手不对齐吗?
且慢,
还真不是人人都对得齐的呢!有些是两只手不受控,相互参差不齐;有的是随意失控, 漫不经心,
也对不齐。两手整齐不是容易的一件事,未经严格训练是做不到的。需要强调说明的是,所谓“对齐”, 在两只手都是十六分音符时,
不是一拍一拍对齐,而是一个音一个音对齐;在“复合节奏”时, 是各自严格节奏单位的“对齐”。
12、要把每个声音弹出来 这样一句毋庸讳言的大实话,
却经常成为相当普遍的“常见病”:声音虚弱、模糊、听不清。事实上,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虽然学了多年钢琴,却并不明了钢琴的发声机理,不明白如何使琴弦充分振动起来,
如何真正使钢琴发出具有良好质地的声音。钢琴的一大缺点是太容易发出声音,这使得许多人误以为随意一碰琴键就能发出声音,以致声音太随便、太任意、太粗糙。
因此,要发出一个清晰的、集中的、充分振动的声音并非易事。只有克服任意性,
精神专注,要求明确,找到“发声点”,才能使每个声音真正“弹出来, 让人听清楚”。所以,
真正要把钢琴声音“弹出来”,必须花出几倍的努力。
关注中音阶梯!关注艺考!
微信扫一扫就能随时了解学校较新动态 中音阶梯官方微信号:zhongyin01 钢琴演奏过程中,
“音质”与“音色”有哪些差别 在钢琴演奏过程中,乐音被各种演奏技巧的使用赋予了不同的情感。有的乐曲表达抒情婉转的感情,有的则渲染积极昂扬的气氛。多样的情感变化丰富了乐思,
更细腻地表达了作曲家想要诉说的感情。
而这种情感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改变钢琴“音质”来做到。
在日常教学演奏中老师们经常会提到另一个词“音色”,因此“音质”与“音色”的混用在教学演奏中非常普遍。在本文中需特别说明的是——“音质”和“音色”在概念上有所差别, 而本文也从三个方面对其差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两个词各自更适合使用的情况和场合。
从物理特性来分析,“音质”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声音的响度,也就是声音的强弱。二是声音的音高, 音高是由音频的频率或每秒变化的次数来决定;三是声音的音色,
由音频谐波成分决定。
由此可见,从物理角度分析“音质”时是把“音色”作为一个要素,而不是将两个概念等同解释。
本文将从表中所列几方面细述“音质”与“音色”之间的区别: 首先,
从字面理解:“音质”中的“质”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质,物相赘。”其意指确实存在的物质。
而“音色”中的“色”,在《说文解字》中将其解释为“色,
颜气也。”此处的颜气是指一种“心达于气气达于眉”贯通身体的“气”,发至人心表于行为的“气”,故说“凡色之属皆从色”。
“质”强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根本属性,而“色”具有较为浓重的主观色彩。
然后,从二者的评判标准来看:就钢琴演奏而言,当发声体产生音源的瞬间, 其声音的各属性已被决定,假设在采用相同器乐并使用相同演奏方法前提下,
单纯讨论此声音的品质的话,分析如下: 从“音质”的角度来看:要以某音频频域内声音的相对强度、各频点幅度的均衡度、频率曲线以及时域波形的变化、谐频的饱满度和持续性来衡量判断。此种判断有可行的实验以及具体的数据显示这个音形成和消减的整个状态。
从“音色”的角度来看,可以从发声体材质以及演奏者使用技巧以及听者的听觉感受等方面来判断,但此种判断主观性较强。
就如一个懂音乐的和不懂音乐的人观看同一场音乐会,懂音乐的人觉得音色表现非常出色,但不懂音乐的人可能毫无感觉,单纯地觉得悦耳。
通常而言,发声体的材质以及演奏者的技术好坏都是决定音色好坏的重要因素,同一架钢琴,
不同的人演奏,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色,而对于此间的差异,大多是以人耳听辨加上听者的听觉经验来加以判断。
所以,判断音质的好坏是经过实验测试等科学化手段来进行判别,有具体的数据分析。而对于音色好坏的判断,更多的是基于不可变动性条件(使用乐器的材质)以及可变动性条件(演奏者所使用的演奏技巧及其听众的听觉经验)两者结合来考虑,
其中可变动性条件所占成分又远大于不可变动性条件。
较后,从二者在文献及日常使用中的使用情况及范围而言:在文献中反映出“音质”的词义范围使用更广,除谈及器乐演奏,
还广泛地在音响、演奏厅建设等领域使用。在各个领域中, 对于“音质”一词的使用都是有据可循的数据化阐述,有着严格的标准和实施方法。
对于“音色”一词的使用,多是在音乐表演或者音乐教育领域使用,只是经验性地阐述, 缺乏较为系统的具体听辨方式方法。
在日常使用中,
两个词极易混淆,但就某些情况而言, 二者之间的差别很明显就表现出来,例如人们会说某个音响设备音质好,
而不说它音色好,或是说某个歌剧院音质设计好, 但不说歌剧院音色设计好。
从中可以发现,
但凡我们言之某物,其本身不具备乐音传递功能或不能够发声的情况下,我们会使用“音质”一词,而对乐器一类本身具备乐音传递功能时,
我们会使用“音色”一词。
正因为“音质”和“音色”都有着对声音进行评判的含义,所以时常混淆,但经过认真梳理分析后,可以发现,
“音质”的含义比“音色”更为广泛, 更针对声音本身,较大化的剔除了主观情绪导致的理解偏差。
综上所述,
本文认为“音质”是针对声音自身品质优劣的一种更科学客观的阐述,其适用范围广,更适合作为研究使用。
而“音色”作为经验性形容更适合表达主观情绪时使用,将其作为教学引导时大多带有情感色彩渲染,更贴近艺术审美但不适合用于严肃的科学研究。
关注中音阶梯!关注艺考!
微信扫一扫就能随时了解学校较新动态 中音阶梯官方微信号:zhongyin01 钢琴演奏心理放松的技巧 钢琴艺术经历了300年的历史,人们对钢琴教学的研究也经历了近3个世纪的发展。
进入19世纪下半叶,
心理学的理论逐渐被应用于音乐研究。“人”作为音乐行为的主体,对其自身心理行为的研究成为音乐研究的一部分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作为音乐艺术形式的一种,目前人们对钢琴艺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与心理研究相结合。
钢琴演奏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是我们每一个演奏者所面临的问题,战胜自己,克服紧张情绪,就能获得一半的成功。
“内心听觉”这一词在音乐界早已被广泛使用,它意指“在内心(实际是头脑)所进行的音乐活动, 尤其是内心的听觉活动,它所涉及的心理现象主要是听觉意象。” 音乐感知、音乐记忆、音乐想象等都是内心的音乐活动。
器乐演奏是一种音乐的再创造,因而演奏不单单是作品的单纯模仿或机械的形式化的刻板记录。然而演奏中是否具有创造性则须通过了解意象是否具有目的性来加以判断。
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是钢琴演奏者良好音乐表现的内在基础。
主要表现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想象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激发与控制问题。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法,是引起想象的必要条件。
如钢琴的快速琶音好像流水,长笛三度音好像鸟鸣,定音鼓的轮击好像雷声,快速半音阶下行的旋律好像下雨的声音等等。
我们在演奏时,
应该做到在内心提前听到那些将要奏出的音响,提前于外化的真实音响,对音色、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的分寸做出计划,以便调整自己在演奏时的动作。
由于内心听觉协调手上动作的过程是不断重复的, 这时这个动作就固定下来,
并且一旦固定下来后就会形成一种自动化的动作,下一次再遇到相类似的音乐,我们就会自动地由这一动作表现出所期望的音乐。
这就是我们由内心听觉来调整演奏音响的过程。演出过程中演奏者会紧张,
并产生心理的变化, 但只要理性地去看待它,有效地运用内心听觉的方法,做到胸有成竹,是可以获得的音乐的。
关注中音阶梯!关注艺考!
微信扫一扫就能随时了解学校较新动态 中音阶梯官方微信号:zhongyin01 钢琴老师怎样看谱?原来差距在这里 学生眼中的谱子
虽然是吐槽,但也确实存在于很多学琴不扎实,读谱不认真的学生当中。
弹钢琴离不开练琴, 对于学习钢琴的同学们来说练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谱子是每一个学音乐者首先且必须接触到的东西,从你认识的个音符就必须与识谱相结合,所以说谱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一个具备专业素质的钢琴老师是怎样读谱的呢?
一定离不开这几点: 1、看标题,作曲家,情绪术语,速度术语,节拍器标记 标题,作曲家能传递出乐曲的历史背景,
风格, 曲式,速度,特殊节奏律动等方面的信息。情绪术语,千万不能忽视, 不按作曲家要求的情绪去演奏,
即使演奏技巧很娴熟,也会丧失艺术的生命力。速度术语和节拍器的标记, 不是练习的近期目标,是读初期就要明白的远期目标。
作为贝多芬较重的要代表作之一,《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其中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快板,c小调,2/2拍子。乐章主题与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
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 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
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2、看谱号、调号、节拍 什么谱号, 确定方向。
几个升几个降,什么调式调性,牢记在心。节拍律动,
是否弱起, 心中有数。
3、看音高与指法 初学者如果对音符在高、低音谱表上的线间位置不熟悉,首先明确指法,然后确定音高。
可用用很慢的速度, 但一定要用恰当的指法演奏正确的音符(节奏对了更好,指法音高不明确时,可以暂时不管节奏) 4、看节奏组合 在前面的基础上,根据节拍记号,去繁就简, 专门练习节奏组合。
可以暂时不理会音高,指法,只看节奏组合,还可以暂时不理会各种装饰音、华彩音型、层次安排等,只看框架结构。
5、看各类音乐符号与术语 在前面的基础上, 专门注意乐谱中标记的运音法(连奏、断奏、非连奏)、力度、乐句、层次、特殊律动、语气、情绪符号或术语,同时,注意区分什么是作曲家的要求,
什么是编订者的建议。
6、看曲式、和声、音乐史 在上述的基础上,专门注意曲式结构、和声进行、音乐史等方面的要求,这是达到钢琴演奏风格“神似”境界所必须经历的重要环节之一。
关注中音阶梯!
关注艺考!
本文系中音阶梯网站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