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音方法:如何为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
- 预约测评
- 提交
音乐启蒙越早越好,因为听音乐/唱歌是促使孩子早期语言和认知能力发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件事从0岁就可以开始,也在美国的公共早教课上占据了极大的比重。
正规音乐学习(尤其是乐器学习)较好从孩子5-6岁再开始,因为这时孩子的精细动作能力才能勉强达到乐器学习的基本要求。在此之前,让孩子多听、多唱、多跳,带孩子去专门的儿童音乐会,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比起正规的音乐训练更为重要。
为什么音乐启蒙越早越好?
其实,婴儿一出生就会对特定的旋律有所反应:
舒缓、温柔的音乐能帮助婴儿进入梦乡
有节奏感的音乐会让幼儿跟着一起手舞足蹈(我见过很多老人带着小朋友边唱边跳小苹果)妈妈的哼唱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抚焦躁和肠痉挛的孩子等与成人相比,儿童时期就开始学习音乐似乎能够取得更佳的,这已经成为研究者的共识。
Baharloo等人对 691 名成年音乐家进行了音高测试, 有 92人表现出了优秀的音高能力,而这些人中有78是从6岁之前就开始学习音乐的。
Schlaug等人对音乐学习者与非音乐学习者在神经解剖学上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发现音乐学习者的胼胝体比非音乐学习者的大,可以简单理解为音乐学习者大脑两个半球的联系更为紧密、协作更好。
Watanabe等人研究发现,在7岁前就开始接受音乐学习的成年音乐家在时间运动序列任务中的表现明显优于在7岁以后才开始的人,并由此推断在生命早期,可能存在一个通过音乐学习显著促进大脑运动功能相关区域发展的关键期。
还有其他研究者也发现音乐家的听觉皮层及神经生理机能的提高,与其持续训练的时间呈正相关,与开其始音乐学习的年龄呈负相关,即保持音乐学习的时间越长、开始音乐学习的时间越早,大脑皮层及认知神经系统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越大。
早期音乐启蒙对孩子的益处?
研究表明,音乐学习将至少在以下 4 方面促进幼儿各项发展:
1. 促进自我调控能力
音乐学习需要参与幼儿自觉地认真听讲、仔细观察模仿教师的授课内容、抑制外界其他刺激,这对促进幼儿的抑制能力、注意力等的发展有益处。
Strait等人对音乐学习者与非音乐学习者进行了抑制控制相关任务的测试,发现音乐学习者的表现比非音乐学习者要好。
Bialystok等人发现成年后的音乐学习者比非音乐学习者表现出更优秀的执行能力。
Bermudez等人也发现音乐学习者的次级听觉皮层区、背外侧额叶都比非音乐学习者厚,其中背外侧额叶是与执行功能及工作记忆有密切关系的脑区。
此外,还有研究者发现音乐学习可以提高受训者的注意力。
2. 促进语言能力
音乐和言语作为听觉信息的两种主要表征形式,都由时间展开的连续事件所构成,并通过相同的参数如音高、时程、响度等来表示其音韵学特征。
因此,学者认为音乐和语言共享着特定的神经机制,从而对音乐和语言学习的关系开展了研究。
有研究发现在节奏、节拍、唱歌、旋律等方面的音乐学习,能增加幼儿的词汇量,为未来的语言和表达能力奠定基础。
3. 促进创造力
研究表明,熟悉的音乐可以唤醒幼儿的积极情绪,使个体释放更多的多巴胺,从而让个体认知更灵活,更有可能促进个体创造力的发展。
以往研究也认为相对于无声或慢速的古典音乐,快速的古典音乐(如《莫扎特双钢琴奏鸣曲 K448》)可以更好地唤醒被试的情绪。
4. 帮助加深记忆
乐和大脑记忆之间也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有节奏感的音乐能帮助我们记住单词。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们会通过听、唱儿歌的方式来加深对语言的学习——他们会从儿歌中将有用的音素识别出来,知道某一些读音代表着某种意义。
为什么不让孩子早早进行正规的专业音乐学习呢?
枯燥的正规、专业音乐学习,很容易让孩子丧失对音乐本身的兴趣,也让音乐学习变得功利化——除非他们真的是有天赋的,可以尝试。
绝大多数幼儿在6岁以前,精细动作的发育还不完善,让他们用标准的姿势弹奏是相当困难的,即使通过大量练习,其进度程度也非常有限,这是孩子身体客观发展所决定的。
近年来,不少研究开始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强调对孩子音乐教育需要重视参与性、综合性、即兴性和人本性,可以简单理解为:
以游戏的形式代替传统的勤学苦练模式;
将「唱、跳、说、演」同时引入学习中,让孩子能综合地学习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内容;肯定并鼓励幼儿的即兴创造;
在艺术教育中关注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等。
如何在家给孩子进行音乐启蒙呢?
英国早教中心有以下四点提议:
多唱歌。哪怕唱得不对也没关系,毕竟在头一年里对孩子们唱歌仅仅是一种游戏,孩子们更多在意的是音乐所带来的快乐、热情、节奏和音节。对于牙牙学语的孩子来说,音乐能帮助他们更流畅地发音和学习词语。甚至你可以用同样的旋律来唱不同的歌词,包括即兴改编的歌词。
跳起舞。跳舞能让孩子对音乐的注意力更集中,对着镜子跳的则更好。对于家长来说,不要觉得在孩子面前跳舞很丢人——它不仅能让你得到额外的锻炼,而且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脸和姿态,真的很有趣。
别怕吵。孩子们很喜欢探索各种声音,不论是真正的乐器声,还是来自日常物品的声音,都深受他们喜爱。音乐对孩子的认知发展很重要,可是各种声音对孩子在听觉等方面的发展也大有裨益。与其对着拿着钢勺敲铁盆的孩子发火,不如和孩子一起来探索一些你可以接受的声音;当他们大吼大叫、大声唱歌的时候,你也可以让他们试着发出较小的声音。
玩音乐。你可以带领孩子一起感受音乐中的快乐或者悲伤,也可以和他们一起创造音乐。孩子唱得是否标准,是否安静,是否守规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们在玩音乐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并鼓励他们接触更多的音乐。
一岁半的时候,小萌对着尤克里里(玩具)尝试拨弦到他四岁的时候,同样也是这把尤克里里,他和两岁的小乖居然布置了一场「宝宝音乐会」,要求我正装出席!
较后的较后,我想说,尽早让孩子接触音乐,唱、跳、玩起来真的很重要——只是初期,让孩子保持对音乐的兴趣,也许比接受正规的音乐训练更重要。
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成为专业的音乐人,但有音乐相伴一生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幸福的。
对于孩子的兴趣,我觉得要先尊重他们的个人意愿,他愿意学习某样兴趣就让他学,而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不要因为别人的孩子是这样,所以他/她也要这样。
为了帮助他认识和发掘自己的兴趣倾向,可以让他多做尝试。无论是学艺术、烹饪、体育、阅读等等,都需要给他提供尝试的机会,而不要过早的下判断。每样东西尽可能让他体验一段时间,然后让他自己做决定是否继续。
当他选择继续,你需要一定的监督,他的理智没成熟到有控制力,有的孩子不太懂得坚持的重要性,这个时候就得由你出面去给他一定的压力,说服他明白坚持的意义,即使一时不明白,也要使他忍耐,给些奖励帮助他继续。如果真的没有兴趣了,再放弃。
我小时候虽然喜欢音乐,但却是个讨厌枯燥练习的人,因为我理解太快了,觉得那没有意义。可是我得感谢我母亲,尽管她的方法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但却使我获得了足够扎实的基本功,这也是我今天有信心从事音乐的原因。
在法国的音乐学院承担了一部分的社区文化职能,给小孩子提供专业的音乐基础教育,条件和素质不是国内可比。他们会先给小孩子们展示各种的乐器,让他们尝试每一种,因着每个人的倾向和特点帮他们自己发现自己的爱好所在,都过了一遍后才较后确定让他们学什么。如果你有条件也可以这么尝试。
较好的教育方式是榜样,以身作则才会有。
如果你是想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那请你也一起来学习。千万不要孩子在练习的时候,你却去打**或者玩,孩子见到就觉得不公平。
你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他/她一起学,既然你是如此希望他获得这种素养,那你为什么不自己先行一步呢?用你的热爱和认真的学习行动、态度去感染他,比粗暴的管教要好几百倍。
有你的共同参与,他就不会觉得孤单无助,就如孩子们一起玩,都是因为某几个人起哄,有伴儿,大家才兴奋起来。
你想他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得成为这样的人,或者做出这样的努力。
你平时就听音乐,自己也玩,懂一点基础的知识,就可以在和他交谈时做讨论,慢慢一点点渗透给他。
成为懂音乐的家长更好。
1、六到七岁就可以开始了,这时候心智发展比较适合,课余的时间也多,压力不大。太早不是好事,无论以后从事不从事音乐职业,都应该让他们拥有幸福的童年。小孩子就该干与他们年龄相符的事。
2、老师单对单是音乐教育里面的常态。一对多需要学生有的自制力,这一点就算是青年学生都未必做得到。
3、不要盲目相信名声、教师或者亲戚朋友的推荐。教师可能确有他的特殊之处,但未必是适合孩子的,而且国内的话,我要得罪许多国内的同行了,许多的人水平不怎么样。
有的老师可能年轻,没什么名气,一般来说他们会比较认真,所接触的概念比较新,经验上可能比较欠缺,你得看清楚他/她是否热爱音乐:看他/她的眼神,谈论音乐的时候是否有光彩,谈到他喜欢的音乐,是不是问一句答三句,他与你接触的过程为人是否真诚。如果可能的话,他是否有过海外留学的经验(这一点不是很重要,有就更好)。这样的老师未必可以给你的孩子带来娴熟的技巧,或者把他培养成未来的音乐人,但却可以帮助他建立对音乐的热诚和为人处事的靠谱态度,以后孩子有意愿,完全可以靠其他手段自行学习和补充许多音乐的知识和技术。授人以渔,音乐其实也是非常讲究自学的一门艺术学科。
4、上面讲了那么多,这个问题应该有答案了。
以身作则一起学,兴趣为先,因人而异地选择乐器(包括你的声音),自己也听和去了解音乐知识并和孩子讨论,引导他们学习。
当今中国,音乐启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许多家长都知道从小给孩子听音乐可以培养乐感,甚至前几年还冒出了听莫扎特音乐的宝宝会更聪明的说法,让一波早教机构和音乐教育机构狠狠赚了一把钱。
有研究表明,孩子较早学习的语言特性都是语言的“音乐”性质,比如声调,语音结构,韵律。如果儿童无法听到语言的“音乐性”,他们是无法学习说话的。
Brandt等教授提到,语言和音乐是密切相关的,并且音乐习得的年龄发展阶段和语言是几乎平行的;他甚至提出,语音其实是音乐的一种,所有语言的语法现象都是建立在语言的音乐结构之上的。
01
语言学家的实验
语言学家为了验证音乐同语言学习的关系,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为了让实验的准确性不受参与实验者语言背景的影响,语言学家们先是创造了一种不存在的语言,然后把这个全新的语言分别教给两组同龄的小朋友。
A组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步教授发音、词汇、语法等等;B组则是沉浸式的,通过大量地播放这种新的语言所创作的音乐来教授这个新创的语言。
五个月后,语言学家对两组参与实验的小朋友进行检测,发现听音乐的小朋友们在使用新的语言时,脑部的活跃区域同他们的母语相近。但在传统课堂里学习的小朋友的脑部的活跃区却不固定,而且与负责母语的区域不重合。
为什么不同的活跃区能够体现音乐对学习新的语言的作用呢?
母语在脑部活跃区主要是布罗卡氏区(主管输出)和韦尼克区(主管输入),他们常位于脑部的优势半脑(也就是如果你习惯使用右手,它们则位于脑补左侧)。
而这两个大脑区域是掌管每一个人语言能力的经典区域。学好语言,主要靠它们的助力!
不过,活跃区和主管母语区域重合能否说明音乐对语言有促进,这点不能一概而论。成人学习外语的活跃区常常不和母语区重合但也有学得很好的例子,尽管远不如小时候就开始学习外语的成功例子多。
大家或许都有过亲身经历,即时你不会英语,但你很喜欢某位外国歌手时,你通过反复聆听,是可以把一整首英文歌唱出来的。
Brandt教授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音乐,其实音乐也是一种有结构的语言。即时你分不清英语的语法结构,但你的乐感(或者是音乐知识)让你在学习这首英文歌是有章可循,易于记忆,肯定比你背一段一样长的英文短文容易吧?
02
音乐与语言
音乐和语言学习的联系不言而喻,但是音乐启蒙并不是给孩子放个背景音乐或者和让孩子抑扬顿挫地讲话就完成任务了,一定要引导孩子主动地接受和理解语言的节奏,韵律以及音乐的内涵,才算真正的启蒙。
我们常说“音乐是世界上通用的语言”。语言和音乐都是一种表达手段,语言可以用发音、词汇、句法的综合体对一个物体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一首曲子也是通过音符的组合传达出变化的情绪。
歌曲结合了语言和曲调,是一种更生动的表达形式。
03
宝宝需要掌握的能力
通过声音理解世界的模式,是宝宝们需要掌握的能力。
音乐启蒙可以在宝宝学会使用语言之前,加深他们对这一模式的理解,因此说音乐启蒙或者语言韵律感的启蒙会让孩子“更聪明”。
绿地从小就对音乐表现出了巨大的兴趣,令我兴奋的是,他不是孤立地去“听”,而是动态地去“理解”。他的好伙伴“火火兔”(非常流行的音乐播放器,小朋友们几乎人手一个哈哈)里有我为他下载的各种风格、各种语言的音乐,饭后休息的时间经常是专属他“手舞足蹈”的时候。
每次绿地都会跟着音乐的节奏调整自己的舞步快慢,更让我惊讶的是,他还会配合自己的表情甚至情绪。
有一次我随机播放到了一首节奏比较舒缓的葡萄牙歌曲,其实我不是很了解那首歌,也不知道那首歌背后的故事,我看着绿地突然放慢了舞蹈的步子,脸上表现出悲伤难过的表情。
小家伙的这个举动把我和他姥姥都逗笑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我顺手查了一下那首歌,果然有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我不禁为绿地小小年纪就有强大的感知力感到开心。
另外在音乐的选择上,我倒觉得大家不必局限于古典音乐。
网上不少流传莫扎特的音乐有助于开发孩子的大脑,我想只要是自己喜欢,宝宝爱听,家长和宝宝一起听段曲子,唱首歌等能够给亲子时光带来愉悦感,让大家在放松的状态下潜移默化地学习语言和音乐,对宝宝来说,都是较好的。
本文系中音阶梯网站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