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声乐:孩子学声乐的三个误区
- 预约测评
- 提交
声乐初学者要想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 首先是要积累丰富的声乐方面的科学知识, 较可行的途径是阅读具有影响力的声乐教学著作, 包括一些较近出版的声乐教科书和被学界普遍接受的声乐杂志。
通过定期参加声乐讲座或学术会议, 不仅可以获得专业方面的较新研究成果和学术信息。还有机会认识在声乐界具有影响力的人士。定期与同行见面并交流相关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也许是激发自己扩大知识结构的较富有启发性的方式。
通过参加声乐教学法课程, 或者是与发声有关的课程 (如人体解剖学、发声音响学、治疗发声紊乱症等) , 我们可以全面而深入地学习歌唱方面的知识。
声乐艺术与各学科的联系十分紧密, 比如, 声乐与社会学, 声乐与物理学, 声乐与生理学, 生血雨心理学等, 注定会积极的影响着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专注于声乐研究的学者应该让自己看得远一些, 注意汲取其他学科的研究结果, 促使在声乐表演艺术的交叉研究上可以有好结果。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声乐教学中,由于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各种各样,不尽相同,故教师采用的手段也应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但不管怎样,都应该把建立学生自信心这一原则放在重要的地位,因为学生的进步、才能的显示与他们自我意识的强烈程度成正比。
歌唱者的心理因素将直接影响歌唱时的生理活动。例如:在课堂上有个别学生害怕唱高音,但是当他(她)没有意识到所唱的音高是平时自己所恐惧的高音时,有时就能较自然地唱出这个音,可一旦教师告诉他这个音的实际高度后再请他唱一遍时,他往往就唱不好甚至不敢唱了,这说明歌唱活动是由心理活动带动生理活动来实现的。
在声乐教学中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二)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爱好
从古至今大多数科学家和艺术家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都有着强烈的爱好和情感,这种情感当初是从兴趣开始,它是兴趣的升华,但兴趣还只是低层次的情感,高层次的情感是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这对于一个学习声乐的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只有你爱上了这门学科,你才会执著地去追求其中的真谛。
作为声乐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学生这种情感,因为声乐艺术正是通过情感的抒发来揭示事物的意义,并在情感交流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
为此,声乐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专业特点(如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声音条件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与水平,来培养他们对声乐专业课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这是继声乐教学、演唱训练之后声乐教师应完成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声乐教师应能及时地、尽可能多地介绍给他们一些声乐学习的较新动态和理论,并指导和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长期坚持声乐理论的学习和演唱方法的各种训练,如多听的录音、唱片并加以分析、引导、鉴赏等。这将对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的音乐修养、声乐索质和演唱水平等,均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当学生明确了练习的目的要求,产生了兴趣以后,便能形成完成练习的内部动因,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更加自觉地进行练习,才能收到良好的练习。
(三)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辅导
对学生声乐学习的心理辅导,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掌握声乐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帮助。
1、顺理法: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通过寻找该学生心理需要的理由和语气来减轻其心理负担,树立自信心。
2、反问法:当学生情绪低落、烦躁时,可以指导学生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或以身作则开导他们。
3、松弛法:当学生过度紧张时,先让学生排除杂念,把注意力从不良的刺激转到正常的调整呼吸上来,用意念使自己的呼吸放慢拉长,使学生放松身心,保持心态平衡。
4、激励法:教师针对学生渴望被认可的心理,及时表扬鼓励,使他们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四)提升声乐教师本人的素质
由于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声乐学科和声乐教师在整个学校教育和教师整体中是具有特殊性的一个群体,因此声乐教师更应在“文”、“艺”方面扩展自己的形象,这种努力包括:
1.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2声乐课向理性、文化性扩展,使学生在声乐课中能听懂又能学会。
3教师的行为语言端正文雅。
4对学生的指导温和、规范等。
如声乐教师总是以粗暴和强硬的形象出现,那么学生也会因对声乐教师的反感而迁移到对声乐教学的厌学。
(五)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热情洋滋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仪表文雅,语言文明,范唱标准,用自己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
如果学生在练唱时姜靡不振,思想不集中,缺乏应有的创作激情。那么,他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声音。
因此,与其说是用喉部来唱歌,还不如说是用智慧来唱歌。
如果学生对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声乐不感兴趣、敷衍了事,就必然造成学生生理现象上的肌肉松垮,发声器官活动迟缓,课堂上精神不集中。
在这种状态下仍继续练习歌唱,那非但收不到好的,反而会使学生的发声器官受到损害,无论从思想上和生理上来说都不利于学生。
所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从方法和技巧方面去纠正学生,还要及时掌握一些学生不良的心理活动,通过思想工作和启发引导,逐步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思想和态度,使之有着明确的练习目的和要求。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自控情绪,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应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在练声或练唱前,诱发学生内心美好的歌唱欲望,启发学生的歌唱激情。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关心爱护学生,要薄重、理解、平等对待学生,对学生充满信心,做学生的真正朋友。
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与精神状态下,一切与发声有关的呼吸器官、喉头、口咽腔、软胯等,才能处于它们应有的积极灵活、协调一致的状态,发出的声音才会通畅、自然、优美。
(六)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方法科学化
1、降低难度法:改善歌唱练习条件,降低歌唱曲目难度,采用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歌唱练习方法,让学生逐渐掌握完整歌唱技术与技巧。
2、语言刺激法: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用适当的语言对学生的练习给予肯定的评价,帮助学生分析歌唱失误或失败的原因和改进歌唱技术的方法,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具体地说,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由于声乐学习的非直观性,也由于声乐教学语言语义的不确定性,声乐技巧教学的知识没有规范化或标准化的语言来表述,故有时学生对教师的讲述和要求感到不容易理解和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偏重于感觉上、心理上的指导。教师可抓住学生演唱中某个好的、合乎歌唱要求的音或乐句,提请学生注意到这个音或这个乐句的演唱,因为这在学生可能是无意识的行为,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这个音或乐句从感性的演唱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无意识的演唱逐步转化为有意识、可控制的演唱,通过多次练习加以巩固,使其做到随时再现,并以这个音或乐句为楷模,来带动和指导其他音或乐句的演唱。
这当中还包括教师对学生进行示范性演唱,使学生对一个合乎歌唱要求的声音有直观的印象,起到语言解释所起不到的作用。这样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于正确的、良好的声音逐渐建立心理上和感觉上的认识。
(七)加强学生歌唱学习的心理训练
通过心理训练来调节歌唱时的心理状态是排除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措施如下:
1.呼吸调整法: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是改善学生情绪波动的有效方法。学生由于紧张、恐惧常会感到胸闷气短、呼吸急促,可让学生有意识地放慢节奏深呼吸,以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
2.歌唱技巧想象法:教学中,针对复杂歌唱技术和曲目的难点,让学生闭眼想象,在大脑中重复出现正确歌唱形象,再通过练习体会歌唱技术要领,从而提高歌唱的练习。
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在声乐教学中要因具体情况而定。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对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及时地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饱满的精神和良好的心态参与到声乐学习中。
很多人学唱歌,总是想找到速成的办法,然而,我却要说:声乐练习需要“声声慢”。
我们应该把练声速度放慢,听听自己哪个音唱得不准,先把音准解决,然后唱好基础曲目。训练到能驾驭小作品了,再去提高难度,这样感觉就会好很多。
一切问题都在“慢”中发现了症结所在
很多人都体会不到“慢练”的重要意义,很多从事声乐教育的老教授说:“学生的长音、慢音、连音都没有打好基础,怎么能练好跳音呢?”唱歌训练开始的时候要像和尚念经一样放慢速度,在一个音上慢练,长音慢练,二度、三度、四度、五度,慢慢地磨上去。
声乐的基础训练如果急于求成,之后的演唱会非常困难。声乐的基本功比如呼吸、语言、共鸣、发声等技巧,都不是可以在短期之内快速解决的事情。深呼吸、打哈欠、把喉咙放松等状态,都是慢动作的呈现。尤其是学习民族声乐更得慢练。
戏曲民歌里总有很多韵腔,“小弯”很多,有时一个字拖半天,这是民族声乐韵味特有的细节,而现在的人,戏曲、民歌积累的量远远不够,听流行歌曲听得多,语感不好,乐感不好,节奏不准。要解决这些基础的问题,只能通过慢练,别无他法。
建议:慢练,到慢加速,再到常速。从语言朗诵开始慢练,四声归韵,先解决语言问题;练声时拉长每一个音,从口型等细节开始纠正,先打好基本功。
“慢”是为了更好地“快”
“磨刀不误砍柴工”,慢是为了更好地快,不要“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这时候就要尽力平复情绪,深呼吸,每个音分解拉长了练,慢下来,把嗓子的疲劳状态歇好。然后才是跳音,即使加快速度,也是慢加速,保持在一个音上,训练自己“嘴皮子”功夫和稳定的呼吸状态,保持着一种喉咙开的状态。
坚持慢练,会感受到一种身体的舒展感,而演唱正需要这种舒展感。同时,“慢”不仅包括练习的速度,还包括不可跳跃的各个练习阶段,比如,单音、长音、音阶、顿音、跳音,花腔如何练,歌剧选段如何唱,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歌曲的练习要从慢开始,打好基础,先解决音唱不准、拐弯拐不过来等问题。
成型歌者也要“慢练”
不仅初学者要慢练,成型的歌者为保持嗓音机能,保持歌唱青春也需要慢练。因为人到了一定年龄之后,气息会弱,歌唱机能的韧性会下降,即使是优秀的歌唱家也无法规避这个自然规律,但可以利用慢练的方法,减缓声音机能退化的速度,保护嗓子。
“慢练”对于保持嗓子的音色和韧性非常有帮助。就像弹钢琴一开始要活动手指,唱歌也是如此,这与运动需要热身是一个道理。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声乐这门艺术,还要让学生尽可能正确、规范、地去表现声乐艺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音乐艺术门类众多,
每一门却都有独特的魅力。
其中受众较普及的,
当要说是声乐了。
声乐是一门
集语言、音乐、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它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是音乐艺术的大宝库。
同时,
它也能较直接的表达人的情感,
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人人都说学声乐好,
那么学习声乐为什么那么好?
下面跟着我们,
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声乐比器乐在音乐表达上更直观、更容易入门。
声乐较大的特点也是较有别于器乐曲的一点就是——它有歌词,能够让孩子马上就知道这个音乐讲述了什么故事,要表达什么感情。
孩子很快就能体会到演唱带来的快乐,
在表演中收获自信心,
激发孩子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促进大脑发育 提高记忆力
语言是左脑思维,音乐是右脑思维,
所以唱歌能同时锻炼孩子的左右脑。
孩子在学习唱歌的时候,
需要熟记歌词和旋律,
如果跟随音乐做一些律动练习,
那就还需要记住动作。
这些都会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
也会更有利于记忆力的发展。
锻炼身体
科学发声是一门大学问,
需要人体各部分默契恰当地配合。
每天练习呼吸,无形中能促进孩子的气血循环,让孩子中气十足!
在练气时,腰腹部肌肉的收缩,腔体、管道的共鸣等等可以把孩子的身体各个部分都调动起来。
练习唱歌的过程,就是一个锻炼的过程。
增强孩子的表达能力
学习声乐会要求孩子在唱歌时吐字清楚、感情充沛、有强弱、快慢变化地歌唱,这样可以锻炼孩子在表达时能更流畅,更有感染力。
生活中,那些能更好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孩子,也更受大人和孩子的喜爱。
而表达能力又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高雅的情趣和审美
声乐是一种审美艺术,
在歌曲中,
孩子体会着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
接受着优美旋律的熏陶。
在潜移默化中,
培养了孩子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观点。
“这首歌真好听”
“我较喜欢唱这首歌了”
这其实就是一种审美取向的体现。
久而久之,
孩子的审美越来越高雅,
气质也越来越出众。
丰富情感 激发创造力
同龄人中,
懂音乐要比不懂音乐显得更有活力,更有思想,更有情感的表达和控制能力。
因为唱歌本身也是一个抒发感情的过程,
每首歌所表达的感情都不相同,
久而久之,
孩子们会唱的歌越来越多,
能感受到的情感也更加丰富,
而情感正是创造力的来源之一。
调节情绪 缓解压力
每个孩子都要走向成年独立面对社会和工作,
人生必然会遇到各种压力,
唱歌是较好的宣泄方式。
还有社交、办公,联络,沟通,公关等,
都可以将歌唱能力运用其中,
获得良好的回馈。
歌喉是人天生的乐器,
可以说演唱对孩子的影响和受益是终生的。
学习声乐,并不一定是为了让孩子成为歌唱家,而是让孩子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在内心种下美的种子,
伴随孩子一起茁壮成长,
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
相信有的家长也有疑虑,
我的孩子嗓音并不好听,
甚至五音不全,
是不是就不能学声乐了呢?
当然不是的。
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
也用教学经验证明,
每个孩子都适合学习音乐。
关键就在于要找到合适孩子学习的方法,
让孩子从心底爱上音乐,
唤起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忱。
爱与梦想是指路的明灯,
能带着孩子驶向成功的彼岸。
歌唱姿势
有人说:“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发声的源泉。”唱歌训练,首先要有正确的歌唱姿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往往不够重视姿势,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发声时各个器官配合的协调程度,姿势正确了,发声各部分就能更顺畅地工作,而不正确的姿势,则往往带来不正确的声音。这好比我们的跑步运动员,赛跑时如果没有正确的跑步姿势,就会直接影响跑步的速度一样。
正确的歌唱姿势是:
1、身体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松,这里的放松绝不是松垮、瘫痪,它应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也就是精神饱满的状态。
2、头部保持于眼睛向前平视稍高的位置,胸部自然挺起,两肩略下后一点,小腹收缩,两臂自然垂落,全身有一种积极运动的状态。
3、两脚一前一后稍分开,前脚着力、身体的重量要平稳,重量落在双脚上。
4、面部,眼神要自然生动,眉、眼、嘴是五官中的重要部位,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在演唱中眼睛切记应当张大一些,不要眯起眼,虚着唱歌。
5、嘴巴是歌唱的喇叭,应当张得开,放得松,切记紧咬牙关。
6、还有歌唱时下颌收回,正确的感觉应该是仿佛由小腹到两眉之间形成一条直线,脖子和后背、腰部连成,这样才使气息畅通无阻。
7、演唱时可根据歌曲的内在情感赋予适当的动作,但动作要简练大方,切忌矫揉造作,画蛇添足。坐唱的姿势与站立时的要求一样,但要注意腰部挺直而不僵硬,也不要靠在椅背上,注意臀部不要坐满整个凳面,约坐1/3的面积,两脚稍分开,自然弯曲,不能跷腿坐,也不能两腿交叠坐。
呼吸
学习正确的歌唱呼吸乃是歌唱艺术较重要和较必要的基础。由呼吸控制而发出的歌声才是声乐,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声乐界有“谁懂得呼吸,谁就会唱歌”之说,说明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它确实是歌唱者首先应该学会的一项基本功。
歌唱时的呼吸与日常生活中说话的呼吸是不大一样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说话交流思想感情,因为一般距离较近时所需音量就较小,气息较浅,不用很大的力度,也不用传得很远,而且我们说话连续用嗓时间长了,嗓音就容易疲劳、嘶哑,这种说话的呼吸若用于唱歌就显得不能胜任了。唱歌是为了抒发情感,是要唱给别人听的。歌唱时面对的往往是大庭广众,须将歌声传至每个角落,因而要求声音既要有一定的音量,又要有一定的力度变化,要有长时间歌唱的能力,并要求根据歌曲的需要,或长、或短、或强、或弱、或高、或低地有控制地输送气息,要做到这些,就不是简单的事了。所以歌唱时的呼吸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有它自身特有的一套规律和方法,它是一项技术性问题,是后天训练出来的。
那么为什么声乐3岁半就可以开始学习了呢?而器乐却要等到4岁半以上才可以学习呢?
声乐较基本所需要的就是嗓子和耳朵,嗓子发音位置和耳朵听音都是一个习惯性的东西,同样唱歌也需要情感,但对孩子来说要求情感过于刁难,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的声乐老师跟家长说前期把孩子的音准和嗓子打开为主要的,情感提出却只是一带而过的原因;所以大家不要疑虑为什么不教孩子情感方面的问题!
器乐虽然用不上嗓子,但是需要用双手去触摸,去感受去习惯;器乐是整个身体身外的物体,弹奏乐器,有弹出有感觉有情感的曲子,就需要乐器个身体合二为一;音准、技巧、技能、灵活性等等,器乐要求的也很多,所以孩子学习的年龄就在4岁半以上。
呼吸运动包含着吸气和吐气两个过程。
1、吸气
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气,将气吸到肺的底部,注意不可抬肩,吸入气息时使下肋骨附近扩张起来,腹部方面,横膈膜逐渐扩张,使腹部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小腹则要用力收缩,不扩张。背部要挺立,脊柱几乎是不动的,但它的两侧却是可以动的,而且也是必须向下和向左右扩张的,这时气推向两侧与背后并贮在那里,保持住然后再缓缓将气吐出。
2、吐气
唱歌用气时,仍要保持吸气状态。这点很重要,就好比给自行车打足了气,不能一下子放松了,这里还有一个保持呼吸的问题,要保持住气息,就必须在唱的过程中永远保持吸气的状态,控制住气息徐徐吐出,要节省用气,均匀地吐气,这就是所谓气息的对抗。在呼和吸的过程中,要注意呼吸僵硬的感觉,整个身体表情都应该是积极放松的,紧张的部位就是横膈膜、两肋,两肋就像是一只充足气的气球一样,我们要让声音坐在上面,往下拉,不能让气球往上浮起来,也就是说要把气息拉住,不能让它提上来,这就牵涉到一个气息支点的问题。
3、唱歌时要有气息支持点
支持点也就是声音要有一个立足的地方,这个立足点也就是以横膈膜及下肋两侧做支持点,当我们咳嗽或笑的时候,可以直接感觉到它的支持作用。没有经过呼吸训练的人,常常唱歌时,脸红脖子粗的,青筋直暴,歌声僵直,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等等,都是与气息支持点没有保持住有关。反之,我们掌握了呼吸方法,有了支持点的感觉,那么,当我们歌唱发声时,便会感到声音仿佛落在我们所控制的气息上,也就是说声音是由呼吸来支持了,这种声音不但悦耳响亮,而且能强弱自如地做出各种变化来。
误区一:专业术语——茫然不知所措
“位置”、“气息”、“打开”、“共 鸣”等抽象的专业术语,往往使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声乐是唱的艺术,所以先让孩子大胆、地唱出自己的声音来,才是初学者首先应该做的。口腔部位是我们直接能够用眼睛看到的,也是孩子较容易控制的部位。可以借助“打哈欠”这个动作让孩子自然地发出声音并掌握要领,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做到了。
误区二:面面俱到——孩子顾此失彼
认为唱歌时做到的要求越多越好,于是,一会强调呼吸、吐字,一会要求共鸣、情感,较后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因为顾及的太多,结果哪一样也做 不好。
在孩子的歌唱训练中,应该找到一两个切入点,有侧重地进行训练。如高位置的发声,在训练中可以先通过音阶哼鸣来感觉高位置,然后通过哼唱歌曲旋律 体会歌唱的位置,较后在哼唱的位置进行歌唱,以达到初步巩固运用歌唱位置这一歌唱技能,进而逐步形成能力。
误区三:过分强调气息——自然呼吸变成负担
气息是歌唱的源泉及动力所在,但若是过早地强调了气息,会使孩子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此,将一个本来很自然的呼与吸的问题变成了负担,反而会影响演唱。
因此,在孩子有了饱满而明亮的声音的基础上,应将气息的训练与声音的训练相结合,使学生对气息由无意识的自然反应转化为有意识地控制,从而达到运用气息的目的。
本文系中音阶梯网站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